潘城书老师与我
1967届高中 李淑兰
我在中学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,自认为无愧于母校南开中学的多年教育,无愧于南开恩师们的精心培养。恩师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,对教学工作的严谨认真,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,对探求新知的热情执著,都成为我从教生涯中学习的榜样。我在南开的七年里,聆听过很多恩师的教诲,都受益匪浅,其中对我影响最大、印象最深刻的当数潘城书老师。
1961年9月1日,我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走进南开中学,潘老师是我到南开的第一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,我们是她大学毕业到南开教的第一批学生。她中等身材,飘逸的长发,白晰的脸上带着微笑,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,充满青春的活力。她走进位于中楼一层我们初一3班的教室,像大姐姐一样和蔼地进行自我介绍,同学们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当时在杨志行校长的倡导下,南开中学形成新老教师结对子的做法,潘老师成了陈东生先生的徒弟,潘老师提前把教案交给陈先生,虚心地向先生请教,陈先生则毫无保留地提出建议。在严师的点拨下,潘老师讲课声情并茂,既有年轻教师的激情,又有老教师的稳重,她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课堂气氛活跃,分角色朗读成为学生的最爱,课下练,课上读,乐此不疲。我成为积极分子之一。从此我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,经常受到潘老师的鼓励,成了潘老师的“高徒”。潘老师虚心求教,教学效果越来越好,也成了陈先生的高徒。
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我家兄弟姐妹多,每月粮食总是不够吃,每顿饭都是按定量分份儿,好像总也吃不饱似的,没到放学早已是饥肠辘辘了。不知潘老师怎麽知道这种情况,有好长一段时间,她中午在食堂吃饭时,总是省出一个窝头,下午放学时偷偷地塞在我的书包里。不管是玉米面的,还是高粱面、红薯面的,那黑黑的尖尖的二两一个的小窝头儿让我香甜在口,温暖在心,至今难忘。关于小窝头的故事,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学生讲过,每当我的学生有困难时,我都毫不犹豫地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。
南开中学图书馆藏书之多在当时是很有名的,而我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,每周借一本,为了赶进度,课余时间我大都是抱着小说度过的。有时课间十分钟都舍不得出去活动,留在教室看小说。有一次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正起劲时,上课铃响了,正好是语文课,潘老师开始讲课了,我情不自禁地把小说放在语文书下面,偷偷地看起来,不知什么时候潘老师已经站在我的面前,只见她一把拿走那本小说,一句话也没说继续讲课。我在忐忑不安中熬到放学,向老师承认错误,潘老师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后,又鼓励我像保尔那样做无愧于时代的青年,还向我推荐了《青春之歌》、《暴风骤雨》等小说。这种因势利导把坏事变好事的方法,对我有很深的启迪,在以后面对我的学生时,成为一种屡试不败的好方法。
当时我在课堂上比较活跃,学习成绩也不错,但没见过什么大世面,不敢在大场合说话。潘老师就鼓励我,要敢于挑战自我,她有意识地给我锻炼的机会。学期末快要考试了,潘老师让我主持以复习各科知识为内容的班会,让我装扮成“博士”给同学们答疑。那天她给我戴上博士帽,金丝边儿眼镜,穿一件驼色呢子外套,俨然一个“小博士”,开始时我紧张得直冒汗,但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,我忙着回答问题也顾不得害怕了,居然把活动应付下来了,潘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效果不错。后来学校组织“红五月歌咏比赛”,各班都要出节目,潘老师给我们班排练诗歌联唱,合唱歌曲是《五月的鲜花》、《延安颂》。潘老师亲自写朗诵词,她把朗诵的任务又交给了我。“五四”青年节这一天,我们班全体同学站到了学校礼堂的舞台上,当紫色的幕布拉开之后,我毫不胆怯,充满激情地朗诵: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大地,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……接着同学们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礼堂。这一次我们班的节目在学校获奖,我也在潘老师的鼓励下战胜了胆怯。也许因为她是我来到南开中学的第一位班主任,也许因为她的和蔼可亲,也许因为她是我少年时代梦中的主角,也许因为……潘老师成了对我影响最大的南开恩师,在此我随意采撷思绪中的几朵浪花,奉献给母校的所有恩师。
作者简介:见《富有特色的南开中学师资》文末。
评论